鲁东大学教育学院简介
鲁东大学始建于1930年,历经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胶东公学、胶东师范学校、莱阳师范学校、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学院等历史发展阶段。2006年,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学校坚持“扎根胶东、服务山东、面向全国”初心,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校训,传承红色基因,彰显教师教育特色。
一、历史沿革
鲁东大学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源远流长。九十多年前,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即以先进的教育心理、教学法、幼稚教育等课程方案育才兴教,“共产主义老师”王哲受聘教务主任、兼授教育心理学课程,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张焕庭曾在此任教。八十多年前,胶东公学设立师范科培养小学师资,革命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开创者曹漫之为首任校长。1953年,莱阳师范学校借鉴苏联教育体制,建立了教学研究的组织和制度。1958年,莱阳师范专科学校始设教育教研室,张国雄、韩永昌执教教育学、心理学。198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为烟台市建设国务院确定的教育改革实验区(1984年)和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91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1998年,获批基础心理学硕士点;2004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承办教育部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并做典型发言;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二、师资队伍
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4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者49人,6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30%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学院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员、山东省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获得者等19人次;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7支。
三、教育教学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小学教育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心理学均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2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教育硕士教育中心挂靠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现有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5个招生专业领域。现有在校生1852人,其中本科生1415人、硕士研究生395人、博士研究生42人。拥有山东省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本科)、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第2版)》被评为“山东省高等教育一流教材”。现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拥有山东省研究生精品课程1项、山东省研究生优质课程6项,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4个、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4项,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共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学院重视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为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卓越教师。近五年来,本科生在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1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1项;38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研究生在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优秀教学设计奖5项。
四、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于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对“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特殊需求,针对12-25岁的问题青少年群体的形成与表现、特点与规律、预防与转化提出创新性的理念与模式,从而更系统更深入地研究问题青少年领域及其交叉领域中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研究方向包括:问题青少年的预防与教育、犯罪青少年的矫正与管理、问题青少年的解矫与帮扶。学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目前,已与国家司法主管部门、山东省未管所等20余家省内外机构建立实践基地。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博士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突破。与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检察院共同探索的未成年人保护检察工作的“武城模式”,获最高检、山东省主要领导批示;与烟台市人民检察院合作共建“烟台检察护蕾”项目,被国家司法系统评为全国8个具有影响力的未成年人检查工作品牌之一。
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已连续13年招收82名博士研究生。2018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评估。博士生在《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
五、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于2014年获批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方向包括: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等。目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3人,其中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后研究人员先后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等20余项,发表CSSCI、SSCI高水平论文30余篇。2024年、2025年连续举办山东省博士后学术论坛。
六、科学研究
学院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建有山东省高校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究基地、山东省青少年行为大数据智能分析文科实验室(A类)、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与黄河流域青少年心理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互联网+教育”应用研究基地等15个科研平台。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在《教育研究》发表论文16篇,在《心理学报》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38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共9项。
七、社会服务
学院赓续师范教育传统,为烟台、青岛、威海、潍坊等地区培养了4000余名名师、名校长和专家型教育管理者。加强校地融合,推进中小学教师区域化协同培养。推进高校教师进小学课堂、小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大学课堂的互动交流;形成高校“博士服务团队”、名师名校长教学改革领航团队,助力中小学教师协同培养。组建“心源计划”实践团、“青听”志愿者协会、“心明”实践团等,提供义务心理健康服务、为社区青少年及儿童提供心育与智育服务。
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将发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独特优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为特色,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教育服务一体化、特色化和内涵化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服务和引领胶东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