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育学院研究生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2025年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1日 16:20

2025年7月17日至19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在日照召开。本次年会由该专委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技术学研究新进展”为主题,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我校教育学院2023级教育硕士2023级谷润、林津屹、张文、刘海旭、何静、马萱霖、王梦晨,2024级于怡、黄晓瑞、张苏越、侯丽萍共11位同学参加本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本次年会构建了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6组大会报告涵盖38场前沿分享,2场英文专场呈现11场国际视角报告,7组专题研究包含76个细分领域探索,19场论文发表环节展示281篇最新研究成果,2场博士生论坛则为10位青年学者提供了交流平台。总计417场学术报告中,参会代表与报告人围绕教育技术前沿问题充分互动,形成了浓厚的研讨氛围。

在论文发表第五组,林津屹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学——以制作AI绘本为例》的报告。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制作AI绘本为实践载体,通过文本故事处理、图像生成和交互反馈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信息科技操作能力。基于烟台市某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辅助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工具使用熟练度和创新思维水平,但也需关注学生过度依赖AI及作品原创性问题。研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

在论文发表第五组,何静作题为《面向信息意识培养的AI-POET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小学信息安全教育为例》的报告。该研究基于智能体平台,结合POE教学策略,构建了AI-POET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通过问题驱动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研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论文发表第五组,于怡作题为《基于多模态个性化学习的课前预习智能体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以小学数学<百分数>为例》的报告。本研究通过引入多模态数据设计个性化课前预习智能体模型,整合学业水平、眼动数据及认知负荷量表三类模态数据,构建动态学习者画像,并通过融合聚类分析、特征级融合与KNN算法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基于Coze平台搭建智能体。该模型旨在能有效适配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认知资源分配,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场景提供了可行路径。

在论文发表第五组,侯丽萍作题为《GAI-SGQ策略在编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研究聚焦于当前初中Python编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低、个性化支持不足等困境,从“生成—优化—解决”三阶段构建GAI支持下的学生生成问题策略,并以准实验法在真实课堂中检验。最终基于学习成效与过程数据验证,该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强化高阶思维与合作质量,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编程教学改革提供可行路径。

在论文发表第六组,谷润作题为《多智能体协同的编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本研究针对编程教学中个性化指导不足和学习反馈滞后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多智能体协同的编程智能体系统。该系统通过认知引导、情感支持和数据适配三个层面进行设计,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差异化激励和动态难度调整策略辅助学习。实验结果显示,在中学编程课程中应用该系统的实验组,其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水平均显著提升。

在论文发表第六组,张文作题为《AI教师携手游戏化,信息安全教育焕新颜》的报告。构建了“情境化教育游戏—AI智能辅导”双轨教学模式,开发出以网络安全事件为线索的沉浸式游戏《安全守护者》,同步配置具备自适应学习功能的虚拟教师系统 “小智”,形成游戏任务驱动兴趣、AI解析深化认知的协同机制。实践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这种“游戏+AI” 的创新组合行之有效,它能够使抽象的信息安全教育变得生动且富有成效,为解决“信息隐私与安全”教学单元的双重困境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着信息科技教育朝着更具趣味性、实效性的方向发展。

在论文发表第十组,马萱霖作题为《面向计算思维的5E分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的报告。本研究针对信息科技课堂中的计算思维培养面临的因学生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设计了基于5E教学模式的分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对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分层的方式,结合人机协同的手段,力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解决学生因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学习效果差距大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在论文发表第十一组,王梦晨作题为《AIGC驱动下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框架构建研究》的报告。文章以《新课标》中对信息社会责任提出的要求为基础,通过分析AIGC在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揭示其在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方面的优势与挑战,结合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特点,构建了以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概念抽象、行动应用、评价修改为核心要素的体验式学习活动框架。该框架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促进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水平,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提供新的路径与方法。

在论文发表第十三组,刘海旭作题为《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情境教学策略设计与应用-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的报告。研究聚焦于当前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情境教学策略现状,从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维度设计策略,并通过准实验研究法进行检验。最终基于数据分析验证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为信息科技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可行路径。

在论文发表第十三组,张苏越作题为《任务驱动式教育游戏赋能5E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的报告。本研究通过将任务驱动式教育游戏与5E教学模式相结合,整合游戏内外双环境,构建包含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环节的“5E-Game”教学实施路径,并通过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协作开发《小贝历险记》任务驱动式教育游戏,在Y市Q小学三年级开展准实验(实验班采用该教学路径,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效果验证,最终发现该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安全行为意向,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该路径旨在有效化解小学在线安全教育中探究与安全的矛盾,促进学生在安全环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为数字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在论文发表第十五组,黄晓瑞作题为《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中不同支持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比较——基于71组对照实验或准实验的网状Meta分析》的报告,本研究整合了近十年SSCI数据库中的71组实验数据,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了CSCL中技术和模式的效果。核心发现是信息资源支持与多媒体技术对提升协作学习效果最显著,案例教学与支架教学最能促进深度协作。同时,技术的应用效果受情境和复杂性制约,传统教学与单纯讨论模式效果有限。建议优先整合高效技术与模式,平衡成本功能,并探索人工智能与感知设备在个性化反馈中的应用以提升协作精准性。

本次年会吸引国内近90所高校、中小学及科研机构的500余人线下参会。从国际经验分享到本土实践探讨,从资深学者引领到青年力量发声,本次年会不仅展现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多元成果,更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桥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注入了新动能。(撰稿:于怡 审核: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