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值此纪念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之际,由省人社厅主办、鲁东大学人事处和教育学院联合承办的“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山东省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我校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等500多名高水平专家学者、博士后和研究生参会。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钱国旗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钱国旗教授在致辞中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鲁东大学已经由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工农理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学校坚定服务国家需求,引领区域发展,培育建设了水利环境、海洋、芯片与集成电路、食品药品与现代农业、教师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传播等5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充分利用博士特需项目和博士后流动站,在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教育管理与政策,学校课程与教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他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特别是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学术交流活动论坛设置5个大会主旨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教授作题为《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报告,强调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基石作用,提出需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建设和资源保障,推动中国成为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以《教育强国建设:内涵特质、国际方位与中国进路》为题,从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与国际影响力六个方面深入解读教育强国内涵,提出通过国际对比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以《从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看高教体制改革方向与路径》为题,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和管理体制弊端,提出要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治理结构,以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多样化发展。

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建华教授以《智能时代学术职业的挑战与应对》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大学学术职业面临的制度性危机,主张转变学术评价观念和模式,强调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以重塑学术职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社会价值。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薄存旭教授以《地方党委政府树立正确教育评价政绩观的路径探索》为题,详细分析了当前教育评价政绩观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通过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绩观。

三个分论坛共设置21个报告和1个工作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博士后和博士,围绕教育治理与领导力创新、数智时代教育管理新范式、青年人才的成长规律与自主培养模式3个主题深入展开了学术交流。

鲁东大学教育学院杜文轩博士以《如何提高线上研究数据收集质量》为题,进行了工作坊培训。杜老师结合TC Lab在线上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从研究者、研究平台、被试的角度提出了提高线上研究数据质量的新观念、新方法。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问题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数智时代课程与教学、教育政策与学校治理等优势研究领域。目前拥有在站博士后13人,其中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博士后研究人员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10余项,发表CSSCI、S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学校连续两年举办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2024年举办的山东省博士后学术论坛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项经费资助。学校将以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创新水平。(教育学院 撰稿:张洪波 审核:魏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