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发展特殊教育应“以生为本”,培养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幸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未来能够独立自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多次讲话鼓励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成才,将青春之花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初等教育学院“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是学院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党建带团建引领下,搭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拓宽了实践育人路径,在有效的组织实施和系统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引领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实践能力,增长干事创业本领。
一、项目介绍与缘起
2021年,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福山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福山区七色光儿童康复中心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存在很多现实困难,亟需专业的教育团队帮扶解决。学院派出的工作队队员与学校及福山区政府、爱心企业等积极联系,在七色光康复中心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架起特殊儿童教育帮扶的“暖心桥”。
项目伊始,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困难,学院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了扎实深入的走访及问卷调查调研活动,调研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特殊儿童家庭的学生家长、特殊教育教师以及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最终形成了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经过调研,发现特殊儿童成长面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问题。比如,特殊儿童学生理想信念淡薄,行为习惯较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成绩滞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青春期问题显著;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观偏差等等。
鉴于上述情况,为扎实推进特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健康发展,学院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促服务,组建“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团队成员主要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学院通过政府牵线搭桥,不断引入社会爱心力量和公益组织,推动政校企三方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助力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服务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党建引领,志愿同行”的原则,定期来到福山区七色光儿童康复中心,团员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例如文艺汇演、合唱表演、趣味游戏、心理辅导等,尊重特殊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缓解其内心的孤独感与焦虑感,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们的幸福指数,努力践行“康育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的教育使命。2023年,“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活动线上线下累计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服务人数达1500余人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被评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校级优秀团队。
二、项目实施方案
(一)党建引领,构建育人机制。
学院始终注重党建引领,构建了党建带团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党员及各团支部活力,形成从学生党支部到团支部再到志愿服务团贯通的实践育人工作引领机制。志愿服务项目配有专业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作为指导教师,打造了从学院党委书记、团总支负责人、专业教师到辅导员的指导团队。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马班学员、团学组织学生干部在项目实施中很好发挥了带动示范作用,形成了稳定的、传承有序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参与的热度不断提升。
(二)补齐短板,提升专业技能。
“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定期举办关于特殊儿童的专业课程培训活动,旨在提升志愿者们对特殊儿童的关爱能力,提高他们的活动技能,以便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服务。培训活动邀请多位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教授,为志愿者们讲授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训内容涵盖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如何与特殊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制定合适的课程方案等方面。此外,团队学生党员们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带领其他成员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如手语、基本康复训练方法等,以便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教学需要。
通过此类专业培训,志愿者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增强了对特殊儿童的关爱意识。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活动,对特殊儿童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作为志愿者的责任和使命。
(三)寓教于乐,点亮多彩童年。
“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秉承“生存教育为起点,扬长教育为特色”的教育理念,为特殊儿童定制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与活动,涵盖语言、艺术、科学、体育等多个领域,既有趣味性,又具有实际效果。这些课程与活动旨在帮助特殊儿童发掘潜能、增强自信,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团队成员以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授课的同时还注重培养特殊儿童的爱国理念,引导他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在语言课程中,志愿者们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等方式,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沟通技巧;艺术课程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制作、音乐等,让特殊儿童在创作中找到乐趣,培养审美能力;科学课程以实验、观察为主,激发特殊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体育课程注重锻炼身体,提高特殊儿童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团队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课程与活动,让特殊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四)查漏补缺,定期复盘优化。
“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复盘,查漏补缺,优化特殊儿童教学方案。志愿者们主动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梳理归纳,分享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大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出团队的凝聚力和主人翁精神。在查漏补缺环节,志愿者们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
在整个查缺补漏和复盘优化中,安排专人对整个过程进行文字记录和影音留存,方便团队新成员更快地适应角色,促进团队整体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五)家校共建,共创美好明天。
为了给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与七色光康复中心及特殊儿童家长积极沟通,团结力量、守护成长、砥砺前行。通过定期的电话回访、家校共建,与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特殊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帮扶。在沟通过程中,志愿者们耐心倾听家长的疑虑和困扰,提供专业的教育和心理指导,积极向家长传达新时代特殊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给特殊儿童提供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团队家校沟通活动的开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特殊儿童家长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他们解决孩子教育上的困扰,更让他们对特殊儿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六)挺膺担当,筑梦天使未来。
“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希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关注到特殊儿童群体,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到对特殊儿童的帮扶中来。团队通过撰写文案、制作图集、发布视频等方式,定期宣传团队的工作成果,展示团队的努力和成就,并通过网络媒体触发更多观众的情感共鸣。
特殊儿童需要得到长期的支持和关注,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政府、教育机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社区组织和家庭都需要在党建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现实,为这些孩子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三、项目实践成效
(一)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福山区七色光儿童康复中心的教师、儿童及家长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对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面对特殊儿童,团队成员学会如何更加关爱他人,不断修炼同理心、责任心、进取心。
(三)团队成员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逐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四、下一步思考
(一)加强“守护天使”品牌化打造与凝练。进一步优化“守护天使”项目的核心理念,更好地贴切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需求及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优化标识等视觉系统设计,逐步推出系列主题文创产品;加强宣传推介,加大在新媒体平台宣传力度,提升项目的影响力,促进更多的学生、团体等参与到帮扶活动中。
(二)推动“守护天使”项目化转变与实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党建带团建行动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养等。强化实践育人项目的产出,提升实践育人质量,进一步提升师生的受益程度,优化育人成效。
(三)聚焦“守护天使”体系化建设与提升。引入专业教师和博士团队的力量,对特殊儿童康复过程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指导,优化和动态调整帮扶子项目设置等;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动作用,逐步构建起工作机制健全、项目体系完善、育人成效显著的志愿服务体系。
诚以青春之活力,奉献国家之芳华。初等教育学院“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出学院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夯实育人品牌阵地、彰显文明校园特色。服务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出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也为其他高校志愿者团队此类服务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撰稿:于琳 时佰惠 摄影:鲁东大学“守护天使”爱心志愿服务团宣传部 审核: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