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党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动态 - 正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人才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9日 11:09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论述,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是党中央在高等教育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落细落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新部署,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和实践框架。

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有没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所谓不平衡,主要指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短板,即重教书轻育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所谓不充分主要指人才培养体系水平不高、实力不强,尚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不相契合、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

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教育事业承担着提供接续不断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职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机遇、整体布局,协同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全方位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建设,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广大青年学生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素质与能力,使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着力点

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体系。高校学科建设持续向上向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础就会越坚实,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就会越牢固。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应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不断提升其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引领力,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决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应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助推学科体系发展。

形成更高水平的教学体系。教学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形成更高水平的教学体系,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环节,既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也在教学形式上有创新。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认真钻研授课艺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管理高效、评价科学的高水平教学方法体系,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积极打通课堂,使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互衔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无缝对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让教学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形成更高水平的教材体系。教材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也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应坚持建管并举,推进教材出版进一步繁荣,教材质量进一步提高,教材管理进一步优化,形成更高水平的教材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推进马工程教材编写使用。加快推进马工程教材建设,应始终把政治导向和学术质量放在首位,使工程教材真正成为体现时代发展、适应教学实践、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应按照中央要求,抓好工程教材的推广使用,将其使用情况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学科建设、思政工作等方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文科教材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分类指导,鼓励编写适应不同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树立精品意识,定期对优秀教材进行修订、完善;完善激励机制,引导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编写教材,作为评奖评优和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规范引进教材的出版选用,进一步加强对引进教材的宏观管理,明确引进、出版和选用的衡量标准,宣传、教育、出版等部门应加强沟通联系,形成监管合力。

形成更高水平的管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结构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最核心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形成更高水平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高校党委要把抓好学校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更高水平的管理体系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高校实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等方面的高水平管理,必须从建制度、立规矩入手,在学校章程、校规校纪、内部管理等方面提出制度要求,促进高校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在这其中,特别要强化依法管理,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积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高校治理。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质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是一件技术含量高、难度系数大的工作。加之当前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不断发生变化,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始失灵失效,做好这项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应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提升针对性和亲和力,切实解决在方法手段上的诸多不适和本领恐慌,尤其应主动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要求,管好、建好、用好网络,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补齐思想政治工作短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某些领域、某些层面的短板越发明显,迫切需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明确重点、补齐短板。应根据各项工作的育人元素与育人逻辑,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管理与服务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把育人工作做在日常,推动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营造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生态。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应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引导教师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不仅做学问之师,更要做品行之师。通过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就要促进校内校外开放融合、优势互补。要推进校内开放发展,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使各部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支持内外联动,积极吸纳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资源,真正汇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磅礴力量。

凝聚思想政治工作智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的一项重要经验。以人民为中心,就应尊重广大师生主体地位,发展成果由广大师生共享,进而凝聚起思想政治工作智慧力量。应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应促使教师形成过硬政治素质、扎实理论水平、高超工作技巧,为其职业发展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张政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王维国,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